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徐介藩:唯一一位未获得勋章的开国大校

2024-11-13 08:10 来源:万热网 点击:

徐介藩:唯一一位未获得勋章的开国大校

1983年4月16日,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徐介藩少将(61)病逝,享年82岁。

徐介藩原名徐齐邦,字介藩,1901年出生于安徽固镇。1920年7月,徐介藩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今安庆市第一中学)。在那里他不仅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还结识了与他同庚的后来成为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的许继慎。1921年6月2日, 徐介藩与许继慎、彭干臣等参加了安庆学生联合会为争取教育基金独立向省议会请愿的“六二学潮”。

1925年,徐介藩考入黄埔三期步兵科,与王耀武、戴安澜、石觉、朱云卿、吴光浩、常乾坤等人同学,同年,经许继慎介绍入党。之后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徐介藩是继唐铎等首批学员之后的第二批飞行学员,当时唐铎等人已经去了苏联学习。与徐介藩同期的学员有常乾坤(建国后任空军副司令员,空军中将)、李乾元(1938年随苏联空军志愿队回国,在武汉空战中牺牲)、黎鸿峰(越南人,黄埔二期毕业)、龙文光(红军历史上第一位飞行员)、毛邦初(后任国民党军空军副总司令)、张廷孟(后任国民党军空军参谋长)等人。

1926年,徐介藩去苏联学习,这一去就是20多年。从东方大学毕业以后,他被苏联内务部分配到远东地区的公安部门担任反特务科担任干事,由于公安反特工作的特殊性,徐介藩被迫断绝了与家人的一切书信联系,在异国他乡他与一个苏联姑娘结婚生子。抗战爆发后,徐介藩请求回国,但组织上考虑到工作方面的实际需要,决定把他留在共产国际工作直到1948年才回到国内。

1950年,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期间,徐介藩和伍修权、师哲、戈宝权四人作为翻译为条约的顺利签署做出了重要贡献。抗美援朝开始不久,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身边没了得力的俄语翻译,徐介藩被调到志愿军司令部担任翻译。平时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这位翻译非常满意,他说:各方面由于翻译误差而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1952年11月,徐介藩被黄埔学长陈赓选中招回国内,赴哈尔滨协助陈赓筹建哈军工,陈赓原本想让徐介藩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这时,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回国的唐铎也分配到哈军工工作。考虑到唐铎在苏联空军服役近30年,参加过空战,又是航空兵器专家,陈赓权衡再三,亲自找徐介藩做思想工作,调整他和唐铎的工作岗位。徐介藩坚决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调任装甲工程系任主任。

1955年授衔时,徐介藩因长期在苏联工作,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在1200多名开国大校中,他大概是唯一没有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一位。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徐将军在苏联期间认识了学弟林彪的前妻,在他的苏联妻子病逝后,两人结为眷属,徐将军待林小琳视如己出。1961年,徐介藩晋升为少将军衔。

1958年,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到哈军工视察,认为哈军工的教育计划有误,时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的徐大校跟谭大将拍了桌子。娶元帅的前妻、跟大将拍桌子,这般胆大的开国大校恐怕也仅此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