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热网 > 生活 > 正文

​努尔哈赤十年窖藏白酒(努尔哈赤42度十年窖藏)

2025-11-08 16:12 来源:万热网 点击:

努尔哈赤十年窖藏白酒(努尔哈赤42度十年窖藏)

努尔哈赤十年窖藏白酒是皇帝御用的珍品。但是,清朝灭亡后,这些酒都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一些残片。直到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河北发现了一座墓,墓主人的身份才被揭开。原来,这座古墓的主人是乾隆皇帝的妃子,她就是令妃。令妃出生于1727年,比乾隆小十岁,是满洲镶黄旗人。

1、本溪千金沟由来?

本溪市区东南方约3公里处的福金沟和千金沟,是一个三山夹两沟的好去处。山势陡峭蜿蜒,沟中林木茂盛,蒿草丛生,山下各有一条小溪,溪水长年流淌不息,景色极其壮观雅静,只身游进,才有曲径通幽之感。

两沟地名由来,众说不一,有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政权与明政权争夺东北控制权时,象征吉祥把二沟一地取名为“扶金”,一地取名为“潜金”,有说当年清太宗皇太极在一个沟里打过伏击战,又在另一个沟里把老弱病残遣送回乡,故而把两个沟定名为“扶金”、“遣金”,还有说是与宫廷艳事有关。

其实,这两个沟是由清太宗皇太极的孝庄皇后的一种爱好而得名,孝庄皇后本为博尔济吉特氏,她出生在吉林北科尔沁部落一个贝勒家中,其父亲塞桑是那里一个比较大的部落首领,权势极高,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肌肤洁白如玉,故姐姐叫博尔济吉大玉,妹妹叫博尔济吉小玉,她俩在科尔沁部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词歌赋无一不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尤其是大玉,更是聪明,她非常喜欢走马围猎,塞桑也拿她没办法,选了百十名女兵,教习完毕,整天陪着大玉四处射猎,一天,她带领女兵正在射猎鹿,见一青年骑在马上慌忙奔走,她就下令把他抓了起来,这个青年就是努尔哈赤的四皇子皇太极,他被兄弟派人追杀到这里,大玉早就从塞桑的嘴里听到关于努尔哈赤及一些皇子的事情,二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大玉见天色已晚,就让皇太极在她的猎帐里住一宿。由此二人私定终身。不久,大玉就嫁给了皇太极做了福晋。婚后不久,努尔哈赤率军东征,皇太极和博尔济吉大玉也跟随军中,但是,博尔济吉大玉仍然改不掉外出射猎的习惯,一天不出去射猎就如大病一样,皇太极又不好勉强她,只命两个武功较高的汉人跟随护驾。博尔济吉大玉每天带领几个护驾的人进山射猎,有时一连几天不归,使得皇太极极为担心,总想找个借口,阻止博尔济吉大玉,可总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当时有个汉人秀才叫程文的在军中供职,他见皇太极整天忧心忡忡,就问为什么。皇太极一向敬重他的才学,也没拿他当外人,就实话实说,讲了原因,程文一听哈哈大笑说:“这点小事还难得住堂堂四皇子。”皇太极一听连忙求教。于是程文就在皇太极耳旁耳语了几句,二人大笑道别。

入夜,皇太极假装酒醉,搂着博尔济吉大玉说:“爱卿,你去围猎,一去就是好几天,可把我想坏了,你要是不回来,叫我怎么过这凄凉之夜,真想另选一人与我共度良宵。”博尔济吉太玉一听,心想,皇太极对我如此情深,我如一再任性,势必与他疏远,眼看着他大有继承皇位的希望,要是他真的另有女人,我不是傻透了吗?幸亏他酒后吐真言,否则则误了大事。想到这里,大玉暗暗下决心不去射猎。

皇太极一见,一连几天博尔济吉大玉不出去射猎,心里佩服程秀才有一套,可是他又看见博尔济吉大玉整天闷在帐中,无事可干,担心她会闷出病来,于是就问:“这几天你为什么不去围猎了?”博尔济吉大玉说:“我一去几天不归,谁来陪你呀!”皇太极说:“你白天去,晚上归,不就行了吗?我给你写两块牌子钉在那两个沟里,你一见这牌子,不就想起来了吗?”博尔济吉大玉一听忙说:“你写呀!”于是皇太极拿起了笔,想了想写到:“福晋围猎意正浓,夫我寂寞在帐中。愆期全身直难动,顿觉锦帐四处空。”博尔济吉大玉看后说:“真不知羞,堂堂七尺男儿,竞如此眷恋,没出息,你想让全军士卒都知道你这样没出息吗?”皇太极说:“那怎么办呢?”博尔济吉大玉说:“干脆你就写福晋和愆金得了,别人不懂,我心里明白就是了。”

第二天,博尔济吉大玉带上皇太极写好的两块牌子进山了。

后来皇太极登基,封博尔济吉大玉为孝庄皇后,一些文人在提到这两个沟时,故意取其谐音将福晋沟和愆金沟写成福金沟和千金沟。

本溪是辽宁省的一座城市。本溪是一个四面皆山的中等城市,俗称“山城”。千金沟位于本溪市平山区,千金沟铜钱窖藏可能是此时所埋,金代晚期,因为形势动荡,铜钱的主人选择离开家园,将家中的铜钱深埋土中。

奈何一去,终未回还,这缸铜钱便深深埋在其中,最后就被人们成为“千金沟”。

千金沟的名字来源于何

1993年出版的《本溪地名轶事》书中记载:千金沟的名字是由清太宗皇太极的侧福晋、后来的庄妃的一种爱好而得名

2、你的家乡最具家乡特色的酒是哪一个?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吉林省最出名的就是大泉源酒,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大泉源酒起源于1616年,至今已有近400百年历史。明末清初,女真部落在此依宝泉造酒,清光绪十年扩建成宝泉涌酒坊,在长期的传承、生产过程中,融合了中华满族、汉族的酿酒技艺。大泉源酒始终坚持古井矿泉、纯粮酿造、固态发酵、酒海贮藏的原色烧制和贮酿方式,是用文物酒海贮藏的原生态佳酿。

大泉源酒,吉林省通化县特产,因产于该县大泉源乡而得名。该酒酿造历史始于明末清初女真部落在这里设立的烧锅,并因其酒品甘爽绵甜,被努尔哈赤钦定为御酒,清朝历代皇帝也把大泉源烧锅酒纳为贡品。大泉源酒保持了古井矿泉,纯粮酿造,固态发酵,酒海贮藏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造技艺,使酒的品质优异。“大泉源”牌白酒先后荣获“关东名酒”、“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巴黎国际博览会特别金奖”、“吉林名牌”、“吉林省行业名酒”、“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等多项殊荣。

大泉源酒还有个别称“关东王酒”。据通化县县志记载,曾任奉天督军、东北巡阅使的“东北王”张作霖,1918年公务到通化县巡察,往桓仁返回,过高丽墓子岭后,忽闻阵阵酒香扑鼻而来,引得大帅酒瘾大发,他忙问道:“酒香来自何处?”礼送出境的通化县知事(县长)潘德荃忙答道:“是十里之外的宝泉涌酒坊”。他对侍卫下令道:今天晌午到宝泉涌“吃饭”。在宝泉涌酒坊的午宴上,他一连干了三碗。乘着酒兴,做了一首打油诗:“关东美酒喝个遍,好酒产在大泉源,人生奋斗几十年,大泉源酒永相伴”。以后每年通化县都要向奉天(沈阳)大帅府上交500坛大泉源酒,一真延续到1928年。大泉源酒从此名扬关东大地。因此被民间称为“关东王酒”。

“三角”古贝春。浓香型白酒。瓶型为独特的“三角形”,商标大胆采用市场所忌讳的黑色调,可谓独树一帜。该款酒1984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畅销大半个中国;保存至今的被称为“老三角”,千元一瓶仍不乏买主。

3、历史上有哪些颜值逆天的文物?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中国历史上八件颜值最高的文物,简称“颜八件”。以下是具体,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件,金蝉玉叶

这件文物产自明代,出土时间是1954年,被发掘地址是: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馆藏地点:南京博物馆。

这件文物被出土时就曾惊呆了考古人员,这晶莹剔透玉叶,这亮闪金灿的金蝉,真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经鉴定,这只金蝉的含金量达到了95%,而承托金蝉的玉叶则是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雕琢而成。这件文物不仅鉴赏价值极高,还被称为15世纪下半叶明代中期的杰作。

第二件,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此文物产自隋代,出土时间是1957年,被发掘地址是: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文物不仅颜值极高,还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这件文物被出土时虽已在地下被埋藏了1500多年,但项链周身依旧璀璨夺目,其项链中间被24颗珍珠包裹的鸡血石色泽光亮,是极其罕见的。鸡血石下面的心形吊坠则是宝蓝色青金石,它将鸡血石衬托得更加雍容华贵。这样的艺术精品,是目前举世无双的瑰宝。

非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件文物的主人并非美人或者后妃,而是一位年9岁的小女孩。没错,这件文物是在一个隋代小孩墓里被发现的。

墓地主人叫李静训,字小孩,所以人称李小孩。她是北周、隋代李将军家的千金,同时也是北周宣帝与皇后杨丽华的外孙女,自幼深得杨丽华宠爱。

可不知何故,这个一直被外祖母杨丽华捧在手心里的女孩竟在9岁那年夭折了。她去世后,杨丽华悲痛欲绝,为了宽心她下令厚葬外孙女。她下令厚葬的结果是:仅珍贵陪葬品就达230件。这些陪葬品还多是稀世珍品,大概,也只有这样的极致奢华葬法才能稍宽杨丽华的心了吧。

第三件,隋镶金口玉杯

这隋镶金口玉杯与第二件一样,同是出自李小孩之墓。

这个玉杯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练却不失奢华,其杯口则是用纯金打造而成。这种抛光细润、制作精细的“金配玉”颇有宋代词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既视感。

第四件,曾侯乙青铜尊盘

曾侯乙尊盘产自战国早期,出土时间是1978年,被发掘地址是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馆藏地址是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一件只一眼便可被它的细节征服的文物,文物的每一寸都经过了精细的雕琢,其精细程度直让两千四百多年后的我们惊叹不已。这样的文物,自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无疑了,没有之一。

第五件:战国水晶杯

战国水晶杯产自战国,出土时间是1990年,被发掘地点是: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馆藏地点是杭州博物馆。

很难想象,这样一件现代感十足的物件竟是出自几千年前,肉眼看去,这个水晶杯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玻璃杯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这样的制作工艺,让今时的研究专家也难以置信。他们推断战国水晶杯可能使用了和玉器一样的制作方法,用了管钻的方法;也可能使用金刚砂磨。

但具体这个水晶杯采用的是怎样的制作工艺,尚无明确定论。

第六件: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

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产自清代中期,出土时间不祥,其他均不祥。

渔船采用整块和阗玉雕成,玉色乳白,有黄色沁斑。该渔船采用阴刻、阳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还原了一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清代渔家乐生活画面。

第七件,痕都斯坦玉

痕都斯坦玉产自乾隆年间,实际上这个称呼一直被认为是乾隆自创。这种玉因为颜值极高而深受乾隆青睐。

因为颜值极高,就连大学士纪晓岚也曾在《阅微草堂笔记》赞道:“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

第八件,金錾双龙戏珠镯

金錾双龙戏珠镯采用纯金和珍珠打造,其奢华程度和工艺精细程度让人惊叹。从龙的设计便可知:它定是古代妃子的首饰无疑了。

在这“颜八件”之外,还有一个文物因为长相酷似明星王祖蓝而受到关注。它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帝王王建陵墓被发掘的陶武士俑。

陶武士俑产自后蜀,被发掘地址是成都市双流县籍田镇,馆藏是地点是:永陵。

我们老祖宗可不是土老帽,他们的审美一直在线好不好?

话不多说,首先我们来看一根红水萝卜,看它白中透粉、粉中变红的颜色,已经发芽的小根须,还有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颜色,这不就是一根新鲜的萝卜吗?

还有它的那几缕薄薄的叶子,碧绿的叶片,粉红的叶茎,正巧有一只蝈蝈落在上面,纹理毕现,似乎清脆悦耳的蝈蝈叫声传了过来。

朋友们,这可不是活物啊,这是清朝匠人用象牙雕成的,红色、绿色、黄色都是后天人为着色。这种象牙上色的技艺已经失传,如今即使勉强上色,几年后也会褪色。

与象牙萝卜一起收藏在河南省博物馆的,还有这根象牙白菜。一根洁白翠绿的白菜上同样趴了一只蝈蝈,脚下还有一只小瓢虫,生动极了。

它们的长度都是27厘米,用一整根象牙雕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从设计、雕工到配色,实在是让人惊艳。

这一件蓝釉描金月影梅纹杯是元代的文物,出土于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的一处元代窖藏中。据考证是元惠宗时期的重臣月鲁不花的物品。

杯身是润泽柔和的蓝釉,一枝金彩描绘的梅花独立,好似盛开在深蓝的夜色中,皎白的月光洒落,让人遐想万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元代钧窑天蓝釉紫斑盂,与那件蓝釉描金月影梅纹杯相映成趣。天青色的釉遍布,片片紫色渗透其中,如傍晚夕阳下的雾气,荡漾在雨后的天青色里。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陶塑金丝猫,乍一看是现代塑料工艺品,其实这是清朝石湾窑的陶塑作品。

小猫咪的金黄毛色是泥胎烧制的自然色彩,丝毫毕现、起伏波动的毛发是绝技“胎骨出毛”,是匠人一根一根雕琢出来的。

这只小猫咪紧绷身体,拱起后背,肌肉有力,眼睛炯炯有神,目不转睛,看样子是有老鼠出没吧。

下面这个像是月饼的文物,其实是明代的剔红梅花纹漆盒,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与这个“月饼”相似的漆盒,是清朝康熙时期的黑漆螺钿松梅纹竹节形墨盒,黑色的背景色里,有蓝紫色的花束,还有金黄的蝴蝶萦绕,搁到现在也不过时呀。

栋子发现,单说文物的颜值,清代的那些文物还是比较能打的,毕竟这个朝代离我们最近,又接触了西方的艺术。

如这串碧玺海蓝宝朝珠,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全部用碧玺做成,天蓝、深蓝、粉红、玫红,全都是清新的颜色呀。

收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这枚水晶球,晶莹剔透,完美无瑕,被下面雕成波浪样的底座一衬托,像越出水面的泡泡。

这枚海蓝宝碧玺坠饰也是晶莹剔透,尤其是海蓝色的挂坠,像一汪水、一块冰,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雍正时期的这一对豇豆红小盘,简约大方,完全与乾隆时期花团锦簇的“暴发户”风格迥异。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粉彩荷花吸杯,粉色的是荷花,绿色的是荷杆,巧妙地将杯体与吸管隐藏,实在是精致可爱。

这件白釉墨彩山水杯风格又不同了,白莹莹的杯子上,淡妆浓抹,远山烟云,足以让喜欢品茶之人爱不释手。

栋子提到的这些文物还够不上冰山一角,我们博物馆里收藏着无数颜值逆天的文物,大气的,清新的,精致的,奢侈的,应有尽有。

当然了,栋子引用的这些照片大多是文博爱好者拍摄,来源见水印,支持原创。

4、明朝末年的白银究竟哪里去了?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讲通俗点就是抢银子抢地,李自成也不例外,明朝末年北京城大门一被撞开,李自成就进去疯抢一通,有人说他抢到大量银子,有人说他什么也没抢到,因为很明显北京城没银子了。

明朝的崇祯帝是个著名的穷皇帝,明末战争特别多,关宁铁骑没银子干不了活,剿匪也需要用银子,各地将领怨声载道,别说打仗了,不造反就不错了。

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崇祯帝再三号召皇亲国戚拿钱,拿银子,太平盛世他们享尽皇恩,东西没少赏赐,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宁可与自家银窖同生死,也不愿意拿出一纹银子。

所以有人问,明朝末年银子去哪了?如果有这些银子,明朝是否不用灭亡?

明朝内帑里还存放着几千万两白银和大量黄金,大臣劝崇祯帝拿出来救国,小气的崇祯帝坚决不允许动用内帑银子,史书上说崇祯帝“小气”、“抠门”,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明朝时期“家国一体”走向灭亡,崇祯帝也是“有家而无国”的。

最终还是李自成有办法,他打进北京城没发现银子,就将原明朝官员都抓起来审讯,审讯的目的只有一个—追赃。

这些前明官员早已表了决心要效忠新朝,但李自成只对他们口袋里的钱感兴趣,先是抓杀了几个典型,后面的官员乖乖拿出银子,追赃的任务很艰难,刘宗敏制造了五千副夹棍,这些官员在严刑拷打下,拿出了全部的银子。根据文献统计,李自成在北京追赃所得的银子共有七千万两白银,其他珍宝无数,从这一点上看,他比崇祯厉害。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的白银的去向之一是官员的口袋。

有人说明末白银还有一个去向是努尔哈赤的口袋,因为他常年在边境做边境贸易,倒卖人参,将明朝白银都掳走了。

这两个都不是明末缺银子的主要原因,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要从明朝的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说起。

第一,白银从来不是明朝的官方货币,明朝自始至终法定的货币都是宝钞和铜钱,元代纸币破产后,明朝改铸铜钱,尤其是永乐年间对铜钱的铸造还颇有成效,铜钱在永乐年间得以流通。然而永乐死后,由于铜矿的缺乏,金银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再次浮出水面。

政府对金银代替货币流通是打击的,后来金银成了民间流通的货币,官方不承认,同时也无权进行调控。

第二,明朝中期日本的白银流入中国,很多富人家庭收藏白银保值,这些白银等同于外汇,政府对此毫无调控能力。

第三,明朝末年日本实行闭关锁国,白银的流通又断线了,此时明朝国内白银很少,中国出现银荒,有钱人趋向窖藏白银保值财富,白银看起来凭空“消失”了。

第四,明朝税收通常采取实物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尽管万历年间进行改革,提高税收白银化程度,但实物税依然是大头。而且江南有钱人家倾向于交纳实物税,因为在富庶的江南地区,粮食丝绸产量高、又有漕运之便,交纳实物税很轻松。

然而偏远地区的百姓就只能交纳白银来抵税,偏远地区只有兑换白银的“黑市”,“黑市”银价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爆发了农民起义。

而这些白银千辛万苦收回来,也没到国库中去,而是在地主和商人手里,他们一个把持粮食,一个懂得利用白银和米价的差价,赚得盆满钵满,这些银子都进入银窖,退出了商业流通。

所以白银的去向就可想而知了。

西班牙在打仗,日本禁令白银流入中国。

然后,重点来了。通货紧缩,白银越来越值钱,今天能买一头牛,明天能买两头牛谁会舍得花钱。大家倾向于攒钱不花,社会上白银就越少。白银越少越值钱,死循环。大眀又玩坏了纸币,再赶上天灾,就凉凉了。

The End